全国咨询热线
15751556000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严冬时节,雪花漫天、百花肃杀,梅花却迎着冰雪,悄然开放了。“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梅花是“东风第一枝”。千百年来,梅花精神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成了国人比德、畅神的对象。梅花文化浸淫着国人的精神,熏陶着国人的情操。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梅花是国人的较敬与较爱。
赏梅
梅是中国的特产,因可食被先民认知,当醋用来调味。《尚书·说命》中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关于梅花的文字纪录,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梅是花中寿王,其树可活千年以上。有的树心已成朴陋,仍能孕蕾展花,所谓“梅活一线”。现在,中原大地除“唐梅”、“宋梅”之外,1700多岁的“晋梅”仍然屹立在湖北黄梅县,铁枝铜干,每年花开满树。
可以说,古老的梅花见证着中原民族的诞生、兴旺与繁荣。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人们食梅、植梅、用梅,进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品而人品,逐渐形成了内在丰富而又独具一格的梅文化。梅花的实用之功使人们亲近梅花,其风姿之美使人们喜欢梅花,其铁骨铮铮、全身清气、傲视风雪、高洁祥瑞的品质,更使人们感悟到其蕴涵深厚的人格气力和精神意韵。
梅花,蔷薇科李属(腊梅和此不同,腊梅不是梅花,它属腊梅科。只因花型似梅,腊月开放,故称腊梅)。梅花性耐寒喜暖,重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一带地区。由于梅花的喜暖性,各地的花期悬殊甚大。如海口在12月,广州在1月,重庆、成都在2月初,郑州西何在3月初,青岛北京3月到4月。在祖国从南到北的大地上,一种花木从12月开到来年的4月,此现象在繁盛的百花园中并不多见。在对梅花长期的浏览历程中,昔人总结梅有“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尚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在国人看来,梅花开有五瓣,那是象征着“幸福、快乐、顺利、长寿、和平”,谓之“五福”。而且,越老的梅花越具有观赏价值,所谓“老梅花,少牡丹”。在梅花的浏览上,昔人多以常绿乔木或深色修建作背景,或以苍松作背景、修竹作客景,梅花作主景,以此陪衬梅花的玉洁冰清。为了强调较佳效果,昔人赏梅尚有“梅花绕屋”、“登楼观梅”之说。同时,人们有意将梅花部署成梅岭、梅峰、梅园、梅溪、梅径、梅坞等,利便人们浏览。
岁末寒冬,探梅赏梅成为雅事。有时梅花晚开,昔人便携带卧具,梅下坐候;有时来宾可以烹茶煮酒,邀月同赏。《红楼梦》中,宝玉冒雪访妙玉、乞红梅、依题作诗的情节,更有醉人的诗情画意。现在,每到春节前后,江南江北都有赏梅寻春的习俗。传统赏梅的佳地有西湖的灵峰、无锡的梅园、苏州的香雪海、武汉的磨山、南京的梅花山和韶关的梅岭等。配合赏花,江南的许多城市每年都举行梅花节。
咏梅
自古以来,有关咏梅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晋代的陆凯在荆州时,曾托邮差转寄一支早春的梅花,给他在长安的挚友范晔,并附上了这首五言绝句,今后“折梅寄友”成为美谈。朱松有“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陆游有“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苏轼有“岭北霜枝较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等诗词。
梅花的花讯预示着早春。宋环《梅花赋》中说:“相彼百花,谁敢争春?独步早春,自令天下。”有道是“梅花欢喜漫天雪”,梅与雪从来就是跬步不离。“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整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东风夜来,雪下梅香,卢梅坡雪中赏梅,梅下听雪,以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正是梅花之香,使王安石有了梅雪之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幽香来”。脍炙人口的《梅花》诗,是王安石咏梅的传世杰作;而北宋处士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幽香浮动月傍晚”,更是赞颂梅花的千古绝唱。他一生隐居杭州,不娶无子,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其爱梅之情无人能出其右。
白居易曾寄身杭州,“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梅花成了他荣辱浮沉的知己;王维异乡逢旧,“君自田园来,应知田园事。来日欹窗前,寒梅著花未?”梅花成了他思乡的头等挂牵;“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宴客,以茶当酒,清雅沁心;同是会友,苏轼却尚有一番猜度:“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人生有别,境遇不同,同对梅花,感受各异。在常思北伐,“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眼里,梅花“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稻∶坊ㄎ藓靡猓?赢得满眼清泪”的,却只有人生跌宕、情恨悠悠的李清照了;欧阳修的“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内里,绰约对若风中仙”。既赞美梅花傲雪坚贞的品质,又写出了梅花如仙随玉的形貌。深蕴梅花情结的陆游,一生梅诗百首以上,其绝句以梅花自比:“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而《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寥寂开无主……零完工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通过梅花显示自己怀才不遇却百折不挠的节操,为历代人频频吟咏。
画梅
诗词歌赋之外,梅花的绘画几成国学。近代画家吴昌硕曾说自己“祖传一本宋朝梅”,指的是宋伯仁的《梅花谱》。宋伯仁为画梅花,广植梅树,早晚细观,低昂、俯仰、远视、近观,从盛到衰,万千形态逐一描绘,后精选百图,并配诗百首。由于画得“喜神”,后人谓之《梅花喜神谱》。元代的王冕画梅成癖,隐居会稽九里山,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工画墨梅,有时用上胭脂作画,别具气概。其《墨梅》诗曰:“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清人李方膺一生爱梅,其题画诗曰:“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较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明徐渭画梅不拘泥,“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万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关梅花的佳作难以记数。较闻名的有宋徽宗的《喜鹊登梅图》,无名氏的《梅竹禽鸟图》,王冕的《墨梅图》,徐禹功的《雪梅图》,吴昌硕的《梅花图》等。现代长安画派的开创者石鲁在《雪梅图》上题诗“玉龙白雪一天清”,体现其清白一生的梅花精神。当今画坛,画梅各派更是异彩纷呈,蔚成大观。另外,梅花还可以同其他许多事物组成图案,如“喜鹊登梅”、“竹梅双喜”等,预示着喜庆与祥瑞。绘画以外,尚有许多与梅花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梅花三弄》,姜夔填词作曲的《幽香》、《疏影》等。
评梅
自苏轼“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后,昔人将“松竹梅”列为“岁寒三友”,将“梅兰竹菊”列为“四君子”。清雅、高洁、坚贞的梅花不只深得昔人的推许,也博得无数仁人志士的喜欢。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针对陆游的同题词“反其意而用之”,既赞扬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傲然铁骨,又赞美了梅花“待到山花壮丽时,她在丛中笑”的高尚品质;鲁迅曾精炼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朽迈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情景了。”他还请人刻过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以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怀;梅花还和中国革命有着联系。周总理曾住过梅园新村;陈毅曾作《梅岭三章》;叶剑英写有梅花诗;江姐曾高唱《红梅赞》。
几千年来,梅花这种迎雪吐艳、凌寒飘香、坚贞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梅花的品质,已逐渐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2021年,天下人大八届二次会议有“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案,当时曾成立了国花评选领导小组,提出“一国一花”说(梅花);“一国两花”说(梅花、牡丹)和“一国四花”说(牡丹、荷花、菊花、梅花),惋惜至今没有定论。着实,辛亥革命后曾定梅花为国花。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逐步走向融合的大趋势下,梅花能否正式成为我们的国花呢?
现在,每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人们都十分钟情梅花,梅花成了寒冬中较温情的慰藉。人们知道,漫长的冬天就要过去了,梅花死后,将走来一个生气勃勃的春天!
.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https://runyy.com/info/13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