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15751556000
紫花苜蓿为豆科草本植物,有着“牧草之王”美称,一般栽植在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是养殖业较好的草料。以是紫花苜蓿的栽植种植技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栽植前的整地
紫花苜蓿的种子细小,栽植前要举行翻地,而且要把较大土块碾碎,翻地的历程中还要施肥,较幸亏秋天举行,以便吸收较多的秋水和冬天的雪水。这是提高出苗率、促进生长的下午性措施。翻地深度较好为25厘米以上,但土层较薄的白浆土和盐碱土地不宜太深,以防进一步白浆化和盐渍化。
栽植紫花苜蓿应选择平展地缓和坡地。以排水良好、水分足够、土质肥沃的沙土或土层深厚的黑土较为适宜。干旱地、贫瘠的土地都不适合栽植。
夏天播种紫花苜蓿要在雨季到来之前举行翻地。若有浇灌条件的地方,翻地前较好灌一次透水,地表风干时抓紧翻地,趁湿播种,以保证出苗率。紫花苜蓿以施基肥为主,适当搭配化肥。各种农家有机肥,如猪粪、牛羊粪等是较好的有机肥。
紫花苜蓿的品种选择
紫花苜蓿的品种许多,在华南、华中、中南和西南各地区要选择耐热、耐湿品种,而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各地要选择耐寒、耐旱的品种。
紫花苜蓿的播种技术
紫花苜蓿不只可以春播,还可以夏播。但在淮河以南地区以秋播为宜,播种量为每公顷19—20千克。北方春旱地区,草荒严重的地块,可增添到每公顷30千克。苜蓿单种和混种都可以,小面积栽植大多数为单重,大面积栽植则提倡混种,由于混种不仅生长良好,还可以提高产量,又能增进饲料品质。岂论是单重照样混种,均以条播为好,一般行距为15厘米,肥沃土地行距为20—30厘米。
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力可保持良久,一般为2—3年,种子硬实率达40%左右。新种子的硬实率较高,播种前要举行碾磨处理,或播种前举行晾晒2—3天,都可以提高发芽率。
紫花苜蓿根瘤菌寄生性很强,结瘤多少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和产量影响很大。栽植紫花苜蓿的新土地,常因根瘤不发达,生长缓慢,产量和品质降低,风沙干旱区尤为显著。接种根瘤菌可增产15%—20%,新栽植的可增产20—40%,可以用特制的根瘤制剂拌种,也可以从老苜蓿地取带有苜蓿根瘤菌的菌土拌种,拌种后要阻止日晒,尽快播种。
在杂草比较严重的苜蓿地里,播种前要用除草剂处理。常用的除草剂有48%氟乐灵乳剂,每公顷用量为4—12千克,加水稀释后,在播种前5天,在土壤充分湿润或喷水后喷洒,喷后随即较先耙地,使药剂与土壤充分夹杂,可杀死狗尾草、灰菜、苋菜等多种杂草。
紫花苜蓿的田间管理
苜蓿苗期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使苜蓿地酿成荒草地。从出苗到分枝期应除草1—2次。早春返青及每次刈割后,要对苜蓿地举行松土,清除各种杂草,促进再生。
紫花苜蓿生育后期,是越冬积累养分的时期。高峻杂草不仅降低苜蓿产量,还影响其越冬,因此,在秋后要实时清除杂草。
紫花苜蓿容易遭受一些害虫的危害,要早期发现,实时用速灭沙丁、敌杀死等防治。紫花苜蓿又易感染菌核病、黑茎病等。乘早要拔出病株、刈割或喷洒多菌灵可以防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较大的是菌核病,早春雨后,土壤湿润时较易发生。重要症状显示在根及茎变褐色,水渍状腐烂,使地上部的茎、叶萎缩以致死亡。地面使用石灰或喷施多菌灵可以防治。在高温多雨季节,经常发作蚜虫,危害苜蓿幼嫩部门。种子田可用乐果防治,采草田刈割利用,则可削减其危害。
紫花苜蓿的种子采集
种子田要选择阵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施足基肥。行距60厘米条播,播种量为每公顷7.5—11.25千克,一般不刈割直接留种。较多雨年份,也可以刈割一次后留种。紫花苜蓿开花成熟不整齐,要适时采种。当植株下部的荚果变玄色、中部变褐色、上部变黄时采收为宜,每公顷可收种子300—600千克。
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https://runyy.com/info/13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