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15751556000
杨树毒蛾,别名:杨雪毒蛾。学名: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
寄主及危害
危害杨、柳、白桦、榛子等,是杨、柳的主下午虫之一,可将叶片吃光,影响树木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在北方一些地区常与柳毒蛾伴随发生。
形态特征
成虫:雄成虫翅展35~42mm,雌成虫48~52mm,体翅均白色。翅有光泽,不透明。触角干玄色,有白色或灰白色环节;下唇须玄色。足玄色,胫节和跗节有白环。卵:馒头形,灰褐色至黑褐色,卵块上被灰色泡沫状物。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50mm;头棕色,有2个黑斑,刚毛棕色;体黑褐色,亚背线橙棕色,其上密布黑点;第一、二、六、七腹节上有玄色横带,将亚背线距离,气门上线和下线黄棕色有黑斑;腹面暗棕色;瘤蓝玄色有棕色刚毛;足均为棕色;翻缩腺浅红棕色。蛹:长20~25mm,棕玄色有棕黄色刚毛,外面粗拙。
生物学特征
1年2代,以2~4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翘皮裂痕及枯枝落叶中结茧越冬。幼虫4月上、中旬开始上树活动,6月中、下旬老熟化蛹。7月出现越冬代成虫,相继交尾、产卵;8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化蛹;9月初第二代幼虫孵化,以1~2龄幼虫越冬。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以雌虫尤显著,夜间活动,成块产卵于树皮或叶片上,每块最多有卵达1100粒,上覆银灰色泡沫状物。初孵幼虫多隐藏荫暗处,一段时间后始上树取食,受惊能吐丝下垂并可随风扩散;大龄虫涣散取食,5月进入暴食期,危害最烈,有显著的聚集性,喜阴湿,日间避光,常数十头至上百头(或更多)隐蔽于树皮缝、树洞、地面石块、枯落物下;老熟幼虫在枝叶间吐薄丝缀连化蛹。
防治措施
1、越冬幼虫下树越冬前(9月初),用麦草在树干基部捆扎20cm宽的草脚,第二年3月份检查幼虫量并销毁。若幼虫密度跨越120头/株,则要考虑药剂防治,另外在杨毒蛾聚集时期实时清除。
2、4月上旬在树干上喷施2.5%敌杀死、20%速灭杀丁或5%高效氯氰菊酯2000-8000倍液,阻杀上树幼虫,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大面积片林可在4月中、下旬用敌马烟剂防治。
3、低龄幼虫期用2×108孢子/ml的青虫菌液喷雾。
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