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宿迁润博绿化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15751556000

首页 > 苗木技术 > 景观绿化

梅花赋予中国人的美学价值

导读

提到梅花,我们感悟到的不仅有梅花自身的形态美,而且有梅花与其他景物组合共造的意境美和因梅花而生发的精力美。这种审美意识的流动、跳跃是经过历代文人画家、仁人志士的吟咏刻画而不断积聚、日益明晰起来的。丰富的文化沉淀,发生认识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提到梅花,我们感悟到的不仅有梅花自身的形态美,而且有梅花与其他风景组合共造的意境美和因梅花而生发的精神美。这种审盛意识的活动、跳跃是经过历代文人画家、仁人志士的吟咏描绘而不停蕴蓄、日益明晰起来的。丰富的文化沉淀,发生熟悉历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促使我们“思与境偕”。梅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趋向、情绪脉络和道德标准。梅花是中华民族之魂,尊为“国花”,理所固然。
1 梅花自身的形态之美
引起人们注重的首先是事物的外貌形态,梅花的色、香、形三方面,个性显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中国美学又十分强调“以形写神”、“神情为上”,因此总有浪漫的想象与精妙的譬喻,使之神情活现。
1.1 色
梅花颜色众多,而人们偏心白、红、黄三色。尤其白色,不染纤尘与冰雪相协调。“冰花”、“寒玉”和“白雪”等譬喻应运而生:
“冰花个个团如玉”[1]。
“姑射仙人冰雪肤”[1]。
“一枝寒玉澹春晖”[1]。
冰天雪地中的红梅,象火炬、彩虹与绮霞般精明鲜艳。颇具“红装素裹”的美: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1]。
“薄醉当春斗绮霞”[1]。
1.2 香
梅花的香,有“清”、“幽”的特色:
“天与幽香似有私”[1]。
“风递清香去”[1]。
而中国人以其精细、巧妙和丰盛的审美感受,浮想联翩,将嗅觉的感受转向视觉、味觉和触觉。“孤”“暗”、“酸”甚至“冷”的感应络绎不停:
“孤香粘袖李须饶”[1]。
“幽香浮动月傍晚”[1]。
“一点酸香冷到梅”[1]。
1.3 形态
梅花的形态可用:“疏”、“瘦”、“古”三个字来归纳综合。“疏”不仅指出梅花的疏密程度,而且与中国人“触目横斜万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审美习惯相平等:
“疏影横斜水清浅”[1]。
“疏枝横玉瘦”[1]。
“瘦”也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美,“书贵瘦硬方通神”(杜甫诗),“瘦骨清相”是魏晋风貌的典型形象。
“尚馀孤瘦雪霜姿”[1]。
“蕊寒枝瘦凛冰霜”[1]。
“古”指梅花历数百年风欺雪侮而发生的“柯如青铜根如石”的顽强、沉雄和坚毅之美。
“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1]。
“铁干铜皮碧玉枝”[1]。
古到极至,老干虬龙,欲腾空而起:
“他年长就铁龙干”[1]。
以上诗句中,形貌梅枝之横斜、铁龙,虽出于美学请求,但也道出了植物学特征。由于梅花在品种分类系统中,其枝型可分为直枝、垂枝和龙游三类。
2 梅花与其他风景组合共造意境之美
中国人在发现梅花美学时,除体现梅花自身的形态美之外,还借助与其他风景的组合,发现更丰盛、辽阔的意境之美。所谓意境是由客观风景的诱发而在人们心中发生的境象。物以类聚,与梅花组合的风景也超脱非凡,充斥诗情画意。
2.1 与水石、雪月等自然风景的组合
水是性命之源,“智者乐水”,“山无水而不活”。梅花开时,溪水浅而清,与高洁、疏瘦的梅花有平等的审盛意向。在清亮柔缓的溪水映照下,梅花加倍坚劲突出。
“水边篱落忽横枝”[1]。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梅花卉棘间”[1]。
石为大地之骨,其坚贞、刚硬与梅花同格。
“又道寒岩放早梅”[1]。
巨石为崖,将梅花置于幽崖空谷之中,意境加倍幽静、气概更为伟大:
“幽崖花白点疏条”[1]。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1]。
雪是纯粹的化身、严寒的使者,雪为梅花铺开了宣纸般的银日间下。
“冰雪林中着此身”[1]。
“梅花欢欣漫天雪”[1]。
因雪与白梅在颜色和形状上非常相象,诗人常以此来大做文章。有时有意将两者相混杂: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1]。
“似雪是花花似雪,梅花又向雪中开”[1]。
有时又让梅、雪举行竞赛: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
这样,雪与梅的关系就显得既慎密又诙谐了。
邀月为伍,是园林借景理论在梅花美学中的大手笔体现:
“庭空月无影,梦暖雪生香”[1]。
“一枝清凉月明中”[1]。
2.2 与松竹、水仙等植物的组合
梅与“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的松与“凌霜雪、节独完”的竹合称“岁寒三友”,它们相互会议,当是情理中的事了。
“松篁晚节应同操”[1]。
“自是岁寒松竹伴”[1]。
“予交三君子,气韵各有适,及其风雪中,同凛岁寒色”[1]。
开花“早于桃李晚于梅”的水仙,以其凌波仙骨与梅花气息相投:
“一树梅花伴水仙”[1]。
2.3 与鹤、雀等鸟禽的组合
“羽毛似雪无瑕点”的白鹤,因林逋“梅妻鹤子”的美谈,而与梅结下不解之缘:
“花落不随流水去,鹤归常带白云来”[1]。
“笑问梅花肯妻我,我将抱鹤家西湖”[1]。
为了表示天寒地冻的水温顺讴歌梅花凌寒不惧的人品,诗人画家常以寒禽的畏缩发抖来举行反衬,发生妙趣横生的结果。
“霜禽欲下先偷眼”[1]。
“翠羽亦有心,忍冻先偷眼”[1]。
3 梅花生发精神之美
闻名国画巨匠崔子范在谈到天下艺术之不同时说:“黄种人的艺术,重视哲学和文学入画”[1]。因此,中国美学所寻求的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模拟再现的真实,而是具有哲学高度的人生境界[3]。从梅花的题咏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3.1 孤骄气洁
梅花的孤骄气洁,与隐士高人崇尚的“遗世自力”人品相吻合。
“不要人夸好色彩,只留清气满乾坤”[1]。
“只有横斜清浅口,澹然标格映须眉”[1]。
3.2 凌寒报春
梅花凌寒不惧,报天下春然后隐去,直是仁人志士的化身了。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1]。
“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1]。
“待到山花壮丽时,她在丛中笑”[1]。
梅花的这种“寒彻骨”阅历,既包罗革命者的乐观精神,又具有植物学属性。由于梅花在满足了开花所必须的需冷量(0℃~2℃)足够休眠之后,才会开花[1]。
3.3 天人合一
中国哲人意识到人的伦理道德与自然纪律有一种内在的亲密联系,两者在实质上是相互渗透、协调平等的。因此总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寻找美[1]。梅花是草木中的精彩代表,她蕴含着自然的活动纪律:
“幽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1]。
“数点梅花天地心”[1]。
中国诗人不满足于以观看者身份观赏自然,有时爽性“崎岖与天地同流”,将自身溶于自然之中:
“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1]。
“还疑孤影是前身”[1]。
对梅花之美的挖掘愈深,愈加体会到其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和绘画等学科联系的慎密程度。审美是发动于客观存在,升华于主观发现的一个有机整体的活动历程。此文虽挂一漏万,但若能扩大审美之门,放飞我们的欲望、情绪和理想,则这种熟悉意义得益的不仅是梅花,而且是一切艺术的了。
参考文献:
[1] 崔沧日.中国画题咏辞林[m].杭州:西泠印社出书社,2000,39~68.
[2] 理勤功.崔子范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书社,1996,1.
[3]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84.
[4] kim e?tripp.梅花―其芬芳和漂亮跨越冬青和常青藤[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第23卷,特刊,2001.
作者简介:
金荷仙/2021年生/女/北京林业大学在读博士生/浙江林学院园林系(临安311300)
华海镜/2021年生/男/浙江林学院美术钻研所所长/副教授(临安311300)

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https://www.runyy.com/info/150598.html

相关文章

15751556000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5751556000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