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15751556000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许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景贵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以为不自在。景如人,如果两个相互不熟悉的人,距离不到2米相对而立,就会以为很别扭。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双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受,这就叫“硬对景”。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填补这种缺陷呢?固然有的。试看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10米,但以为无别扭之感。为什么?正是由于园中有数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蕴藉。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其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样手法,听说这个花园是乾隆天子之手笔,他亲爱江南园林,以是手法如一。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粉饰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旷地,周围有修建: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旷地之北有石池。这里有很多多少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限。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制止了视距短“硬对景”。
借景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纰谬。无锡寄畅园,人在环翠楼前南望,可以见到树丛背后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这塔和山似成园内之景;反之,若人在锡山或龙光塔上,甚至找不到寄畅园。借景是单向的,这就是借景与对景之不同。
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前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由于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现在有了正确的平面图,作视线不难,但古时候没有这种图,何以能有云云之妙?这就须实地观测、把握。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但现在兴造城市绿地,也可借鉴此法,使景观更有情趣。城市有许多高层修建,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业……”所谓“俗则屏之”,也可以明晰为现在有的修建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修建等盖住其视线“嘉则收之”,就是可以把远处美的修建引入景观之中供观赏。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
框景顾名思义,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统一幅画。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偏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北京颐和园中的“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尚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致如画。
苏州狮子林花篮厅之北的院子之东有一片墙,一个月洞门,双方是庭院,可以说互为框景,妙趣无限。也许是造园者有意这样做的,以是在此月洞门上有“得其环中”四字。这四字来自《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限。……”其意是相互双方都找不到它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枢纽。这个枢纽道先得到了“道”的圆环中心,来应付世间一切没有穷尽的事理。这里有深邃的哲理性,不知园主人写此四字,与在此两面都起框景作用是否有关系。但无论如何,在客观上存在这种交互为框景,可谓难能忧伤。
引景着实,漏窗也起到引景的作用,如杭州西泠印社,围墙上一排漏窗,人们观窗内之景,便欲入园游赏,于是沿墙找到大门而入。苏州怡园中的复廊、上海豫园中的复廊,都有引景之作用。引景手法较多,有的用弧墙(有较强的导向性)引景,如杭州虎跑。自“虎跑泉”照壁,沿弧墙前行,便至叠翠轩,桂花厅等处。也有的用文字来表示,起到引景的作用,如上海豫园,自三穗堂向东,有一条廊向北,有“渐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廊边墙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转”,显然是转弯,内里果真美景不少。总之,无论是漏花墙、廊、台阶、弧墙甚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须适合,不能喧宾夺主,这些器械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
组景十八法,只是昔人对组景方式的总结,不能生搬硬套,墨守陋习,须处理适当。另外这种手法也要融会融会,用到新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去,还须有新意。
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https://www.runyy.com/info/15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