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15751556000
成立国家森林城市是推动林业建设跨越生长的重大行动,是贯彻落实科学生长观、加速经济生长方式变化、建设资本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更是功在现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济南市林业局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心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科学经营济南现代林业生长前景,加速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在普遍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成立国家森林城市的活动建议,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森林覆盖率到达并稳定在35%,建成具有济南特色的山、泉、湖、河、城与森林相融合的国家森林城市。济南市委、市政府对成立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高度重视,市重要领导对成立国家森林城市作了重要指挥,成立了以市领导为组长的成立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
今年2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林业工作暨成立国家森林城市发动大会,对成立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做了周所有署,出台了《关于成立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森林泉城的意见》,制订了“一核、两区、三带、四极”总体计划,并结合我市现实辅之实施十大重点工程。随后,市政府召开了成立国家森林城市全体成员会议和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研究成立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立刻行动起来,纷纷召开发动大会,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层层签署目的责任状,成立国家森林活动蔚然成风,成立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出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
今日起,本报将陆续刊登我市成立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动态报道。
2021年,我市启动成立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力争用5年~8年时间,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为高标准成立国家森林城市,历城区通过科学计划,突出重点,积极在“退耕还果、水系绿化、荒山绿化”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成立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科学计划整体推进
历城区始终将计划作为成立工作的下午环节来抓,该区从科学计划入题,根据全市成立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计划,结合历城现实,将森林城市成立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历城林业的改造与生长相融合,突出城区、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三个地区,形成总体计划。制订完成了荒山绿化、退耕还林还果、水系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工程项目计划。同时将重点实施城镇绿化提升、南部山区营造林、北部平原农田林网建设、退耕还林还果、水系生态绿化、湿地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破损山体管理、绿色通道、现代林业树模园区建设、林业产业化推进等十项重点工程,全区计划新增有林地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到达5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到达38%以上,道路和水系水岸绿化率均达80%以上。生态建设指标均到达或跨越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到达或跨越全市均匀值。
突出重点有序生长
“凡事预则立”,历城区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有设计地全力推进。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本着地区化结构、规模化建设、良种化生长的原则,结合林业树模园区建设,采取工程化设计,专业化施工的措施,重点抓南部山区彩石岔峪、西营龙湾、柳埠龙门、仲宫天井峪等退耕还果基地建设。同时将工程建设从山区向平原地区延伸,结合都市农业结构调整,在唐王、郭店等镇生长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基地。现在全区已经完成退耕还果1万亩,栽植核桃、大樱桃、苹果等经济苗木50余万株。
实施道路水系绿化工程。以平原地区道路和都市农业园区为重点举行植树绿化,完成张而至虞山大道3公里的道路绿化美化。对荷花路、孙唐路、港西路及唐王蔬菜旅行园、遥墙荷花园、张而草莓等“三路三园”,举行了绿化提升刷新,共栽植各种绿化苗木5万多株。加洪水系生态保护带建设,沿黄河、小清河、巨野河两侧营造50米宽的主林带,陈孟圈引黄干渠两侧建设30米的主林带,现在已经完成水系绿化3000多亩。同时以沟渠路绿化为重点加速农田林网建设,完成农田林网新建1万亩,补植完善1.5万亩,全区四旁植树120多万株。
迅速启动荒山绿化工程。荒山绿化是南部山区营造林工程的重点,也是历城区森林城市成立工程的重点,为了加速推进速度,历城区在全市统一计划2万亩荒山管理的基础上自我加压,追加5000亩的荒山造林任务,并迅速将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镇、村、小班。坚持工程建设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与以工代赈相结合,根据市场化运作、工程化造林、专业队造林的模式,将2.5万亩管理任务分解落实到14支专业施工队伍,并于4月尾全面启动,现在已经完成治山整地1万多亩,开挖标准树穴130多万个,整个工程治山整地任务将在5月尾前所有完成,为雨季造林打好基础。在抓好生态工程建设同时,努力推进湿地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经营包装了仲宫渤箩峪、港沟云台山两处市级森林公园。为了给森林城市成立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他们通过在重要交通路口建设宣传牌、誊写口号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成立森林城市的粘稠气氛。
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https://www.runyy.com/info/15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