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15751556000
芍药别名百芍、殿春、将离,属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为我国传统名花,古代就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其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较广,在公园、陌头绿地及住宅、机关厂矿中都有栽植,也是理想的鲜切花花材,且芍药根的成果与作用:可作中药材“赤芍”或“白芍”。芍药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门地区都可栽种,具有广漠的市场前景。
1.形态特征
芍药特征为肉质根,茎丛生,高60cm—120cm,无毛,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通常三深裂。花茎10cm~20cm,花朵硕大,有芬芳,花生枝顶或生于叶腋,花期4月—5月,单朵花期5天—7天,其中单瓣花开放时间短些,重瓣花开放时间长些,群体花期约25天,果期8月—9月,依地区及品种不同而稍有不同。
2.生态习性
芍药生长习性:芍药性耐寒,在我国北方可露地种植过冬。夏天喜凉爽天气,栽植于阳光足够的地方。如栽植于阴处,虽亦开花,但生长不良。土壤以土层深厚、松散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好,盐碱地和低洼地不宜种植芍药。喜肥,以含丰富有机质的肥较佳。
3.种植技术
分株多用在药用芍药的繁殖上,即将母株挖出后,去掉附土并将下部根系所有剪掉,仅留根颈部门(俗称疙瘩头),用利刃顺其势切开,分成几个子根颈块,每一块的根颈需带3个—5个芽,切口处可用硫黄粉涂抹以消鸩杀菌,然后栽植。此法能促进根颈部多萌生新根,而且新根生长均匀,可以提高根皮产量和质量。
芍药根粗大、肉质,蕴藏有丰富的养分。表皮上有许多不定芽,因此也可以用来扦插繁殖。常在秋季结合分株时将剪除的根做扦插质料,但需选择粗壮(直径2cm以上)、最新的根,剪截成15cm~20cm长的小段,平埋在平整的沙床内或竖直放在25cm深的沟内,覆土压实。为防寒防旱,可在封土上覆盖地膜或加塑料拱棚,保持土壤湿润。第二年春天逐渐去除覆盖物,以利幼芽出土,秋季便可移栽。外洋芍药种植者也用此法繁殖。
芍药除茎顶形成顶花蕾外,还经常在上部几个叶腋中形成侧花蕾。为使顶花蕾生长发育良好、开花硕大,应当剥掉这些侧花蕾,以使养分集中供应。剥除侧花蕾宜在晴天举行,不宜阴雨天剥除,以免伤口感染病菌。但有些品种的侧花蕾很容易开花,同时也不太影响项蕾的生长,适当保留还可以延伸观赏期,如‘豪富贵’、‘蓝天飘香’、‘胭脂点玉’、‘五花龙玉’等。
芍药地上茎开花后于初冬前枯死,应从地表剪掉,集中销毁以防病菌传播。在严寒地区,应对株丛培土防寒保墒。
4.一般管理
春季嫩芽出土前需扒去培土,根据墒情适当浇水,并中耕除草以促进生长;芍药喜肥性强,在现蕾期、孕芽期需实时追施磷、钾肥或浇灌肥水,霜降后再施1次含氮、磷、钾的有机肥做冬肥。芍药是肉质根,不耐涝,但过于干燥也会生长不良,在7、8月气温高、空气干燥时注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外涝:花谢后实时剪除残花,以防止结种消耗养分,冬季地上部门所有枯死后齐地剪掉地上枯枝。
5.病虫害防治
芍药的重要病害是芍药叶斑病,也叫黑斑病,其症状是首先在叶片上出现黑褐色的小黑点,进而扩大成轮纹状,导致叶片枯死。防治方式应在展叶后实时喷1遍25%多菌灵600倍~800倍液,以后每15天喷1次,连喷5次。
危害芍药的害虫有蛴螬、蚜虫和叶螨。蛴螬可用1%敌百虫浇灌,蚜虫可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1000倍—1500倍液喷雾,叶螨可用20%三氯杀螨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乳剂2000倍液防治。
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https://www.runyy.com/info/16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