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15751556000
翻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你会看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首次被写入其中。两会期间,围绕海绵城市建设,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烧了那么多钱的‘海绵’城市为啥不吸水?”也成为了吐槽的核心之一。
3月22日是天下水日。在天下水日来临之际,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海绵城市建设的《水利学报》主编程晓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个好工作,但海绵城市建设要打持久战,当前的建设思路和指标系统有待调整。”程晓陶说。
在不同场所,程晓陶都表达过对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为重要设计控制目的的质疑。住建部公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较佳为80%—85%。
什么是“径流总量控制率”?指南给出的界说是: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解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园地内累计整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整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在外洋是为确定初雨水质处理量而设置的,在我国显著被误用了。”程晓陶指出。他分解道,我国受季风与台风影响,降雨年内、年际漫衍不均,按该指标修建的应对二三十毫米的雨水滞留设施较多能做到“小雨不积水”,而这并非是国内现阶段较急于解决的问题。此外,这些设施大多仅考虑留住雨水,并无水质处理的成果,而我国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天高温蓄的雨水,不活动就会变臭,强调就地消纳利用不外排很不现实。如遭遇延续降雨,拦蓄了初雨的蓄水设施不实时腾空,在接踵而来的暴雨眼前会显得左支右绌。
现在推进的海绵城市试点中,所采取的措施多集中在小区标准,好比在小区内修建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和草皮沟,打造“绿屋顶”,铺设透水砖等等。程晓陶以为,仅要求不因开发加大外排径流量,采取上述措施是有需要的,但不能赋予过高的期望。我国“城市看海”是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效果,“水体黑臭”是排污量远超自然水体自净化能力的产品,这些靠现在海绵城市试点推行的主打措施很难奏效。“只有从流域标准统筹设计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才有望解决城市内涝与水体黑臭综合管理的问题。”
对此,他举例道,2021年浙江余姚市水淹7天,厥后的调研解释这场严重内涝是多方因素叠加而成,如余姚上游因杭甬运河裁弯取直导致河流来水更多更快,下游受天文大潮顶托导致洪水难以入海等等。显然,仅靠余姚自身排涝系统,难以解决受淹的问题,需要在流域标准上考虑若作甚其放置雨洪的出路。
程晓陶强调,海绵城市建设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充分考虑我国与发达国家生长阶段不同、天气特征与经济生长水平地区不同性大的特点,钻营道法自然的低成本、可连续生长模式。“反之,如果急于求成,倾力打造少数亮点,其效果只能是造出一些个好看的‘盆景’,而‘盆景’的建设、维护成本过高,必将难以全面推广,且涣散了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贻误了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战机。”
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https://www.runyy.com/news/2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