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15751556000
“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云南省红河县棕榈资本丰富,栽植历史悠久,是我国闻名的“棕榈之乡”。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哈尼族、彝族群众就有着栽植棕榈的传统习俗,对他们来说,棕榈全身是宝,棕榈与红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马义发先生接受了专访,对红河棕榈产业的生上举行了深度分解。
马义发,党员,现任红河县农科局党委副书记、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会长,曾任红河县甲寅乡农科站站长、甲寅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红河县架车乡乡长、党委书记、红河县州里企业局局长、红河县科技局局长等职,长期研究红河县棕榈产业生长课题。
解决棕榈业生长瓶颈刻不容缓
棕榈,因其特殊的生长习性和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福利,让天下上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的人都将它视为“天堂里的植物”;因其优美的树姿,或雄伟壮观、或挺秀秀气、或纤细清新,融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于一体,而被植物界推称为“植物王子”!
棕榈对烟尘、二氧化硫、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具有较强抗性和吸收能力,被普遍的应用在城市园林中;其树干是优良的建材,棕叶可制扇、帽等工艺品,花、果、根等亦可入药……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不能估量。
据马会长介绍,红河县加大了改革开放力度,积极招商引资,生长地方经济,利用山区优势大力生长棕榈产业,并开端形成了棕榈栽植——棕机械研发——采割棕片(棕板)——加工棕丝纤维——棕丝纤维软床(枕)垫产品等产业链,使昔日不起眼的棕榈现在价值倍增。
截至全县棕榈栽植面积达27万亩,采割棕片有收益面积达15万亩以上,有棕丝企业70多户,棕制品企业4户,棕机械装备企业1户。年产棕片5600多吨,棕板11000多吨,产棕丝6700多吨,产棕纤维床垫4700多立方米,产值达1.6亿元。在全省生产棕片的80多个县(市)中,红河县棕榈栽植面积、棕片及棕丝产量均居全省甚至天下第一位,是天下的棕榈栽植和棕榈纤维制品加工大县,棕榈从而成为了当地人们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马会长指出,虽然近几年红河县的棕榈业生长迅速,成效显著,然而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生长瓶颈:
一、大部门棕榈树老化,管理粗放,棕苗培育和种植仍延续传统模式;
二、棕榈资本的利用仅限于棕片、棕板加工棕丝纤维及其产品的开发,没有形成棕叶、棕苞、棕花、棕果、棕根、棕树材等综合利用产业链;
三、棕榈技术研发程度不高,特别是应用技术研发处于缺失状态。对棕榈的种植、加工、产品开发及提升棕榈综合利用率等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对此没有举行系统的研究;
四、棕榈产业管理缺位,棕榈纤维加工企业与棕榈栽植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配合体,栽植投入不足,栽植程度低;
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开发滞后,市场开拓不足,产品着名度不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棕榈产业的生长,要扭转当前这种事态,我县棕榈企业(包罗栽植农户和科技人员)之间必须加强联系和相同,并在相互学习和良性竞争中提高企业素质,加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根据县委、县政府‘强势推进棕榈产业,打造红河棕榈品牌,建成云南(或国家)棕榈纤维产业基地’的部署和要求,需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管理,维护行业、棕农及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正如马会长所讲,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协会将在政府与行业之间施展桥梁和纽带作用
棕榈既是理想的经济树种,又是很好的生态保护树种。长期以来,红河县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实施棕树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截至水土流失,大力推动棕榈特色经济林产业的生长,加速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生永生态化,促进了全县山区植被恢复绿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马会长指出,在今后进一步做大做强棕榈产业的生长历程中,将以“施展行业中介职能,服务红河棕榈事业,推进红河县棕榈产业健康生长”为宗旨,在政府与行业之间施展桥梁和纽带作用。
重要包罗制订行约行规,协协调管理全县棕榈行业;继续推进棕榈生态造林工程,落实各项扶持行动;组织网络、清算和转达国内外棕榈经济和科技信息,举行市场分解、展望,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和咨询服务,为棕农、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决议依据;组织协调会员之间的横向联系,促举行业内部的互助和横向经济团结,加强国内外偕行业的联系与各种交流活动;开展行业技术培训,组织行业技术成果的判定和推广应用,提高行业技术程度和企业管理程度;普及棕榈知识,弘扬棕榈文化,做好棕榈知识产权缔造、保护和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开展产品促销,通过展览、展示、专题讲座、印发资料等活动,让更多消费者了解红河棕榈产品等方面的工作。
充分行展协会职能,通过各项行动,切实推进全县棕榈产业的健康生长!
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https://www.runyy.com/news/27960.html。